English

寓言:本雅明的废墟哲学和破坏美学

2000-11-22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陈永国 我有话说

批评家往往把本雅明的《歌德的〈亲和力〉》与《德国悲剧的起源》相比较,因为二者所讨论的基本都是“再现”的问题:前者试图在该小说描写的现象世界上、在孳生蔓延的神话幻影里寻求从内部挣脱神秘压力的时刻,试图证明能否通过对单一作品的批判全面阐释一种哲学;后者则较之前者更进一步,把整整一个时代作为研究客体,从寓言的角度为历史解码,视其为一场永久性突变,一个已经风化了的原初景象。在《起源》的前言中,本雅明把哲学批评的任务规定为对“概念的再现”,“理念”则是对现象的客观阐释,是“永恒的星座”,形而上的“存在”,或“美的本质内容”,而赖以完成这一任务的手段就是批判唯心主义美学的种种偏见,同时提出根据寓言的“意向”看待事物的别一方式。

在《起源》的第二部分,“悲苦剧与悲剧”中,本雅明试图实践浪漫主义批评,把巴罗克悲苦剧与古希腊悲剧对立起来,认为古希腊悲剧并不是贯穿历史的一种审美体裁,而只对应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刻,只反映人类为挣脱史前各种力量的枷锁而进行的斗争,而这场斗争又只是通过一个悲剧人物的冲突表现出来的。巴罗克悲苦剧则与此形成了对照,其审美客体是历史生活,其特殊关怀是历史进程中基本的自然力,这股自然力是通过一切世俗事物不可避免的瞬间性揭示出来的。在该书公认为最重要的第三部分,“寓言与悲苦剧”中,本雅明提出了艺术作品的内在理念在于其形式、而巴罗克悲苦剧的正当形式是寓言这一理论。在此,寓言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寓言,而是历史上特定的巴罗克式寓言,是内在地反映作品内容的形式,而巴罗克悲苦剧的特殊性就在于其形式与内容的关系,即物质内容与真理内容之间的一种关系。这也是他在《歌德的〈亲和力〉》中提出的哲学批判的客体,即把为每一件重要艺术作品提供基础的历史的、物质的内容转变为哲学的、真理的内容。他所说的哲学的、真理的内容就是艺术作品所再现的经过具体阐述的形而上学。审美形式是解释形而上学的关键。

那么,怎样才能通过审美形式解释形而上学的内容呢?怎样才能实际接触真正的寓言式表达呢?本雅明长期以来一直采取的知识策略就是推翻“在浪漫主义的动乱中爬上权力宝座的一个篡位者”,即唯心主义概念上的审美象征。这无疑又使本雅明回到了浪漫主义内在批评的核心内容上来,即始终主导德国唯心主义美学的一个二元对立———象征与寓言的对立。质言之,审美象征指的是艺术作品中“理念”的“表象”,在此,“理念”指一种超验的、绝对的、永恒的价值,而“表象”则意味着“理念”不仅存在于作品的内部,而且是一种传播工具,在作品中并通过作品放射出光芒,给作品以美和总体性。因此,在本雅明看来,象征是一种“没有矛盾冲突的内向性”,是“趋向象征性总体的意志”;象征体现了“瞬间的总体性”。寓言是一种“表达方式”,是独立看待事物的“意向”或方式,是由一系列未能捕捉到意义的瞬间时刻组成的一个断续结构。本雅明的目的并不是依象征和寓言的表面价值简单地将其颠倒过来,而是要重新定义二者的关系,这就需要对寓言的形式进行历史的和哲学的探讨。首先,他探讨了浪漫派文化批评家对主流文化的批判,然后,对巴罗克式的寓言进行了历史分析,将其定义为寓言的一种极端的、历史上特殊的“界标形式”。他进而把中世纪的基督教寓言与巴罗克寓言区别开来:前者以说教为目的,后者则保留了基督教人文主义的神秘和僧侣意图,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独特融合。

在符号学的维度上,巴罗克寓言揭示了图画与意义之间的鸿沟,促成了这两个极端之间的一次逆转,是符号与所指之间的一次“古怪而辩证的运动”,是可见的自然中有待解码的画“谜”和隐含的智慧。寓言是自然和历史的一次非凡的交汇。寓言捕捉到了对自然的体验,而自然在巴罗克时代仍然起着教育或艺术的作用。但是,自然并非像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寓言家那样,要么含苞待放,要么群芳争艳。对于巴罗克寓言家来说,自然是永恒的瞬间,其造物已经过度成熟,甚或朽烂。人类历史与自然的经历是相同的。历史服从于自然,历史不是永恒生命的过程,而是不可抵抗的腐朽和死亡。因此,以寓言形式体现的历史是一颗狞笑的头骨,是对一切活的表达的死的否定。一个骷髅头表达了对人类意图的嘲弄:“从死亡的角度看,生命不过是死尸的生产。”按照巴罗克的寓言式历史观,意义和死亡在历史中一道发展、一道结出硕果。这就是本雅明的巴罗克寓言理论,也是对后来的文化批判影响较大、尤其对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发生决定性影响的(寓言的)破坏美学。

这种破坏美学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就是破碎性。巴罗克悲苦剧中充满了破碎的意象。破碎是腐烂和毁灭的征象。破碎出现的地方,总体性的虚假表象便被根除。建筑的废墟,人的尸体,都是自然作用于历史的破坏性结果,都标志着有机体的必然毁灭。因此,真正的意义必须从碎片中撷取;又由于寓言本身就是意义的碎片,是一个已经丧失了的整体被肢解了的部分,因此,历史的意义,总体的意义,必须到这些碎片中去寻找。这就是本雅明以废墟和破碎性为基础的“救赎”哲学。“寓言在思想的领域里就好比物质领域里的废墟。”

然而,一个无法掩盖的事实是,巴罗克式寓言作品本身就包含着毁灭的萌芽。作品可能具有内在的、绝对的理念,但绝非有意为之。理念从来不可能完整无遗地以任何特定化身体现出来。理念像一个个永恒的星座分布在历史的长河中。作品一方面具体再现了以前隐在的“前历史”事件,另一方面又以不稳定的总体性开创了一个“后历史”,这是任何一部创新作品都必须具备的双重性。因此,在本雅明看来,批评的任务不是想像或杜撰出作品的“真正所是”的样子,不是要恢复其“虚假的总体性”,不是用批评再现“理念”,而是与腐蚀性的时间进程一道,让“理念”在现象的世界上以一系列化身“再现”自身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